场,施恩以100% 全进口奶源为卖点走高端市场。”
专家质疑、业内人士爆料、媒体刨根问底就像一枚枚炸弹,将施恩的前生后世彻彻底底地炸开在世人面前。“假洋鬼子”的骂声将施恩淹没在丧失商业道德的漩涡中。
对于公众如此广泛的质疑,施恩方面开始通过媒体澄清。6 月20 日,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引用广州市质监局食品处处长李红兵的话说,从2008 年9 月中旬开始,广州市乳制品企业均没有发现含有三聚氰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表题为《广东工商局证实施恩奶粉身份合法》的报道;6 月24 日,羊城晚报集团旗下都市报《新快报》称:“广东工商局称施恩不是假洋鬼子,虚假宣传不成立”。
只是有意思的是,这些报道着实来得晚了些,以至于现在看来有些尴尬。因为在6 月15 日,施恩董事会就发表了公开声明:“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消费者一直以来视施恩为洋品牌、洋奶粉其实是一场误会”。此次公告,被媒体解读为“施恩已经公开承认自己并非洋品牌”。
不难看出,从被消费者投诉到质疑“奶源门”,再到施恩公司出来正式道歉,追踪报道多来自上海和北京媒体,而施恩总部所在的广东媒体虽然全力进行正面维护,但最终不得不向全国轰炸臣服。
进入7 月份以后,媒体有关施恩奶粉事件的报道几乎销声匿迹,最早公布消息的《每日经济新闻》在7 月17 日道出个中原委:“记者曾于6 月23 日晚收到一则同行的消息,内容是某部门“关于禁止追踪报道施恩的通知”。巧合的是,某网站曾在6 月24日10 :53 分发表了一篇题为《雅士利与施恩疑违法添加回溶粉》的稿件,结果不到一个小时,连同记者采访手记也被一同撤掉。”
害死人的潜规则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随着假洋面具被揭穿,这些幌子成为了施恩奶粉品牌的致命打击。据新浪网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6.6% 的网友不再信任施恩奶粉的质量,84.2%的网友认为这会影响他们选择购买施恩奶粉。在人民网的调查栏目里,截至6 月19 日上午11 点,有25036 位网友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3.1% (23297 票) 的网友认为“企业如此不诚信,早该封杀”;仅有6.9%(1728票) 的网友认为,或许是误会,应该给企业一个机会。
这种情绪迅速反应在了市场销售中,虽然施恩奶粉未被下架,但各地均出现滞销;由于库存难以消化,施恩奶粉的分销体系受到巨大冲击。2009 年8 月,贝隆孕婴连锁机构联合尼尔森调查公司对济南奶粉市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09 年6 月份与08 年同期相比,施恩奶粉销量下降了70%,市场份额也锐减到1.2%。
事实上,早在2007 年以前,就有评论指出过施恩人穿“洋”马夹的尴尬,一篇刊于2007 年11 月《世界营销评论》,题为《“施恩”奶粉是与非》的文章中,在赞扬了施恩公司管理、营销方面的努力后,也指出了其迅速扩张得益于“洋品牌”的优势,存在“误导宣传”的风险。
施恩不孤独,中国市场上大有一批“施恩”,他们挂“洋”头卖土货,这俨然已经是一种潜规则。只是更多的企业品牌并未打响,尚未引起竞争对手的敌视,才得以躲在“洋”外衣下迅速生长。却不曾想风险也随着品牌的生长而酝酿,越是上规模的知名企业越容易陷入社会信任危机和集团诉讼的旋涡而难以自拔。施恩即为一例。
为了挽回品牌形象,2009 年下半年,施恩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8 月份大幅度降价促销,并甘愿冒着被处罚的风险赠送大量赠品;9 月份与北京、重庆等6 地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庆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寻国庆宝宝”大型公益活动;11 月份广州工业园一竣工即推出工业旅游,设立“消费者参观日”。2010 年1 月,施恩又连续捐助了四川、湖南的三胞胎、四胞胎宝宝。
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频频爆出丑闻的时候,施恩选择了用公益挽回形象,重新树立品牌的行动,不可谓不竭尽所能。而8 月份的促销新闻出现时,媒体已统一口径“雅士利旗下品牌施恩”,至此,施恩的“洋外套”彻底脱下,为自己,也是为中国奶行业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广州富宏代办公司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