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的手把肉,醇香的奶茶。“友情请永远记得,是怀念一生的幸福,悠扬的赞歌,是牧民的心啊。”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牧民斯琴毕力格与“草原12315”的工作人员围坐在饭桌旁唱起了歌曲,庆祝牧业的丰收,表达对 “草原12315”工作人员的感谢之情。
在接春羔的时节,科右前旗工商局阿力得尔工商所执法人员整治兽药市场,保障了用药安全,维权队员帮助建设了标准化暖棚,保证了接羔用棚,联系定购了饲草料,这些帮扶措施减少了仔畜死亡,提高了仔畜成活率。今年斯琴毕力格家接了600多个羊羔,存活率100%,增加了5%,切实增加了收入。
被誉为“心灵牧场”的乌兰毛都草原,解放初期开创全国牧区民主改革之先河,在草原深处,随处可见“草原12315”的忙碌身影,随时可听“草原12315”的熟悉声音。
“草原12315”与当地群众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服务利民的窗口、执法为民的阵地、维权便民的平台、红盾富民的品牌,为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扩大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影响力。
维权执法促和谐
乌兰毛都苏木、满族屯乡、桃合木苏木是兴安盟三个纯牧业乡苏木,位于科右前旗北部。三个苏木主要是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共有1300个接羔场。由于牧户大都定居在接羔点,造成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缺少联络、信息闭塞,给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不便。根据这一情况,科右前旗工商局干部创造性的构建了草原12315维权执法体系,为牧民群众提供消费维权服务。科右前旗工商局报请前旗旗委政府首次将乡镇 “一会两站”列入整体工作目标管理,引起了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增强了消费维权网络建设的主动性。在内蒙古自治区消费维权暨“一会两站”建设现场会,达苏木达到会并介绍了相关情况,对草原“12315”在 妥善解决消费争议、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维权服务效率、有力促进和谐稳定、汇集反映社情民意、搭建为民服务桥梁六个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科右前旗工商局与当地政府协调,为草原“12315 ” 配备了5台执法服务车,执法服务车随时为牧区群众调解消费纠纷和接受牧区群众投诉举报。选聘了62名蒙汉语兼通,责任心强的嘎查干部担任维权管理员,并对维权管理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乌兰毛都苏木乌布林嘎查主任巴根那是首批接受培训的人员,他说,知道了消费调解应该怎么做,我以后就能发挥作用了。乌兰毛都苏木乌布林举办了草原大学生村官“12315”维权监督员法律培训班,向11名大学生村官讲授了处理投诉的流程,并发放了维权监督员聘书。旨在运用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与群众有广泛联系的优势,发挥消费维权监督的骨干作用,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有效解决牧民的消费投诉。
科右前旗工商局统一了草原“12315”标识,制定了工作流程、队员职责,明确了责任义务,配备了草原“12315”调解公文包、调解员联系卡、牧民电话簿、受理投诉流程图。 到目前草原“12315”的维权队员都能对消费纠纷进行调解。一位牧民消费者在手机行花500元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结果到家后一试信号不好,有时有一个信号段,有时就没有信号,没有信号的时间相对长。牧民消费者感觉到手机有问题,就急忙找经营者调换,可经营者不给换,说不是手机的质量问题,是通讯线路故障。经营者无耐,只好向“草原12315”求助。牧民消费者的要求是换个信号好的手机,“草原12315”队员听完消费者的叙述,作好记录,立即前往该手机行对此事进行调查核实,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经营者同意给消费者换一部信号好的手机。消费者在商店购买了挂面,当时没有仔细看生产日期,后来发现已经过了保质期,就到商店要求退货,经营者不承认。经过“草原12315”队员的说服教育,商店给予了退货。草原“12315”从成立到现在共接到牧民投诉48件,成功调解30起,为广大牧民挽回经济损失7万余元。利用召开那达慕这一草原盛会的有利时机,设立投诉举报站,集中受理牧民的消费投诉,有效解决了牧民居住分散、投诉不便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牧民的认可。开展了牧民消费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牧民的消费争议主要集中在兽用奶粉、砖茶、炒米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上,牧民在牛马羊交易中受到欺诈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开展牧民消费调查,使工商部门明确了监管执法重点,为进一步保护牧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下了基础。
科右前旗工商局在牧区建立草原“12315”,提升了监管效能。牧民居住地离商店都很远,总是一段时间购买一次商品,这样一来到家以后时间长了就过期了。工商人员在商店里面制作了“温馨提示”,提醒牧民掌握好“提前量”,保证食品不变质。评选出了“食品安全示范店”,引导牧民到经营规范、商业信誉好的商店购买商品。牧民宝音达赉经常到和平综合商店购买日用品,他放了一定数额的钱放在经营者吴新明家,在他家买东西记帐,每年结算一次,就是看中了他家的信誉。他要在蒙古包里一连住上三个月,看到了工商的提示牌,每次宝音达赉总是购买最少要三个月以后到期的商品。
建立“草原12315”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还使工商执法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促进了和谐牧区建设。根据草原“12315”的举报,科右前旗工商局成功告破一起销售不合格肉品案。工商执法人员在巡查发现当事人梁某销售未经检疫的牛肉,并依法进行了处理。经查,当事人利用自有场地为经营场所,自建冷冻库房两间共18平方米,以收购皮张名义将残牛和死牛收回,扒皮后未经检验检疫将整牛按牛肉、牛肚及内脏分类冷冻,并对外进行销售。经营期间,共以900元的价格收回4头残牛,剔肉350斤、牛肚及内脏90斤,以每斤3元的价格向外销售牛肉5斤。执法人员当即对此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对经营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并对现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同时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取得了肉类没有经过检疫的证据,认定了当事人梁某经营未经检疫牛肉的违法事实。对当事人的违法经营行为处以人民币一万元罚款,并对未经检疫的牛肉进行了没收销毁。
服务发展活经济
乌兰毛都草原地域辽阔,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居住分散,放牧点星罗棋布。草根台嘎查牧民额尔敦敖其尔家住的呼和沟里,他想经营商店,当天就在辖区工商所办理了营业执照,比以往到局里办照的少跑了210公里路。到目前为止科右前旗工商局在基层工商所为105户个体工商户办理打印营业执照,方便了牧民经营者。“工商达勒嘎(领导),塔勒黑介那(谢谢)!”牧民额尔敦敖其尔说。
工商所在服务窗口配备了熟悉掌握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业务人员,为不熟悉汉语的蒙古族群众提供民族语言服务,拉近了执法人员与办事群众的距离,树立了工商部门的良好形象。“塔林乌英嘎”服装店经营者斯琴高娃来所里办事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她在和工商人员的鼓励下,坚定了经营民族服装的信心。她手工制作的羊皮袄、蒙古靴子、马鞍、蒙古包、婚礼演出工作时穿的各种蒙古袍、各种丝绣十分精美,展示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弘扬了民族文化。
科右前旗工商局通过广泛宣传、了解民情、上门服务、现场办理等方式,支持了25家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阿力得尔工商所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了经营者金吉格玛,向她讲解了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帮助她成立了艾日克奶食品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了项目款,现在合作社厂房、设备一应俱全,走出了规模发展的路子。
乌兰毛都畜产品流通协会是乌兰毛都工商所辖区的行业自律性组织,协会在工商部门的指导扶持下,成功注册了“乌兰毛都”、“乌兰河”肥尾羊两枚集体商标,走上了集体运用商标战略闯市场兴产业的道路。“乌兰毛都”、“乌兰河”肥尾羊集体商标的申请,使其顺利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乌兰毛都、乌兰河肥尾羊身价倍增,供不应求,极大的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质量,全面推进了优质肥尾羊的规模养殖和产业化进程。通过引进无角多赛特、萨福克、乌珠穆沁羊进行三元杂交,培育出的肉质鲜美的乌兰毛都、乌兰河肥尾羊远近闻名。乌兰毛都牧区共出栏肉羊达43.5万只,为牧民增收1400万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右前旗工商局制定并向企业下发了“商标注册建议书”,引导和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申请,加强了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推动了企业商标战略的实施。桃合木乳制品厂注册了“苏恩一和”商标,树立品牌以后该企业的奶食品口感越来越好,包装也更加精美,企业利润增加了两成。
如今“草原12315”工作模式得到了牧民群众的肯定和认可,草原牧民称其为“珠拉(蒙古语,灯)”,口碑好源自真情相助,效益高得益模式可行,“草原12315”已经成了牧民群众心中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