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 贺霞)“三农”金融风险大、成本高、收入低,但中国农业银行(下称“农行”)涉农贷款投放连续七年实现“两个不低于”,而得益于“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其试点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2%,资产回报率达到1.2%。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上限提高到1000万元。这是记者从今天举行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作为一家以服务“三农”为使命的金融机构,农行持续增加服务“三农”资源投入,全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提升。
家庭农场单个农户从农行贷额度升至一千万元
对于人民网记者提出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常亚峰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农业银行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6.3万户,贷款余额317亿元,对家庭农场单个农户的贷款额度也已提高到1000万元。
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介绍,为了服务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行集中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从贷款通道上,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新的贷款对象能够准入。其次是解决专业大户贷款的担保问题,如用土地经营权抵押,探索利用专业大户经营土地上的附着物及大型农机具抵押。三是在贷款额度方面,由过去对农民贷款单户额度的最高30万元,现在明确规定其贷款额度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元。
常亚峰说,农行对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实行名单制管理和营销,并在客户准入标准、贷款额度、担保方式、用款方式等方面对产品进行调整,以增强贷款可得性。去年7月,农行在全国金融同业率先出台全国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现已在具备条件的146家支行试点。还在全国9家分行开展政府增信农户信贷业务,投放贷款达到了50多万户,贷款309亿元。
今年起,农行开展了登记建档和专业大户金融培训,全年将面向3万左右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举办千期培训,讲解农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政策等知识。
三模式发展互联网“三农”金融
常亚峰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单纯的互联网化运作要解决农村金融所有问题还比较困难。因此,它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如发展电商,或在农村地区与物理网点相结合。
近年,农业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模式延伸互联网“三农”金融,为县域以下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第一种模式是甘肃的“四融平台”,即将融资、融商、融智和融通结合起来。去年10月份开始上线的“四融平台”,目前已经建成服务点1445个,前6个月的交易量是39万笔,交易金额6.2亿元。
还有“E农管家”电商平台,联系生产流通企业和上下游客户。湖北“E农管家”把惠农通工程和互联网技术紧密切合,对县域流通领域提供电子商务、便捷支付等多元服务,形成链接生产商、批发商、农家店、农户四级客户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今年前6个月,“E农管家”实现湖北省县域全覆盖,交易额达到10.1亿元。该平台已在河北、河南、黑龙江、福建、江苏等地上线。
第三个模式是银讯通模式,即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广农村移动支付应用,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各种农村支付业务。目前,四川分行已经建设银讯通服务点近9000个点,前6个月交易额达到2.8亿。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保障业务可持续
“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回顾,农行2008年启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历经2010年试点深化、2012年试点扩大,再到2013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19个省20个分行。截至今年上半年,事业部已经覆盖了全行县域的72%的机构,79%的人员,83%的存款和86%的贷款。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农业银行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到所有的县域支行,目前总行已下发文件,将2089个县域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事业部管理。
目前,20家试点行县域贷款余额比改革前增长1.24倍,金融服务在行政村的覆盖率接近80%,成本收入比比改革前降1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由改革前的百分之五点多下降到现在的不到2%,资产回报率达到了1.2%,基本实现农行履行社会责任和商业运作的结合。
赵忠世解释说,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主要涉及服务三农机构和团队的专业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化、政策产品的差异化和实现服务三农的可持续四项内容。下步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重点提升县支行的经营活力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