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档立卡的70.8万贫困户中,按计划每户至少1人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工。图为大埔县茶阳镇大觉村被帮扶村民在蘑菇厂打工。李细华 摄
28日上午,省政协召开关于“我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座谈会,听取省直各有关部门关于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主持会议。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我省正研究制订“1+17”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总体方案,部署10项扶贫工程,出台17个配套政策文件,力图打造全面的扶贫攻坚政策措施体系。
据了解,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省政协已将“我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为本年度的常委会专题议政主题。此次会议旨在全面了解目前我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困难等情况,为即将开展的专题调研做准备。
科技扶贫 探索粤东西北项目单独评审
据省扶贫办介绍,自我省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全省3599个帮扶单位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02.95亿元。去年,受帮扶相对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9%。
虽然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经过八七扶贫攻坚,两轮扶贫开发‘双到’,现在还剩下的贫困户大多是硬骨头。”省扶贫办副主任李冠强表示,目前我省除了贫困面较大外,一些地方仍存在贫困程度较深的现象。
据统计,我省目前仍有176.5万相对贫困人口,其中有121万近7成人口都分布在相对贫困村外,他们居住分散,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薄弱。
其中,科技基础的薄弱则显得更为突出。据省科技厅反馈,粤东西北科技生产力落后,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的散、弱上,“一是企业创新平台数量少、层次偏低、能力偏弱,粤东西北50%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另一个是公共技术平台发育滞后,粤东西北多数园区、高校区、专业镇还没建立科技服务机构。”省科技厅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副处长黄江康总结说。
黄江康建议,扶持粤东西北科技加快发展,应鼓励珠三角地区重点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在粤东西北地区独立或联合当地机构设立分支和研发机构。在资金上则要加强省倾斜支持力度,争取到2020年,每年支持粤东西北地区达到全省财政科技资金的20%。
考虑到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黄江康特别建议,2015—2020年,可探索实施粤东西北地区科技项目单独评审,“在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竞争的同等情况下,要优先考虑粤东西北地区。”
省扶贫办介绍,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订“1+17”新时期精准扶贫攻坚总体方案,全面部署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金融等10项扶贫工程,由省有关部门相应出台17个配套政策文件,打造扶贫工作“1+N”政策措施体系。
旅游扶贫 全面摸查贫困村公路情况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主要消费形式,这也为落后地区扶贫发展带来了新曙光。据省旅游局介绍,以此为契机,我省不断加大旅游扶贫力度,专项资金逐年增多,在旅游扶贫工程的带动下,全省的交通和公路部门协助解决旅游扶贫交通瓶颈道路720条,达9600多公里,吸引各种资金共1860多亿元,直接解决就业人口16.8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近60万人。
但乡村旅游的交通瓶颈问题仍然存在。“交通的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现在主干道是通的,但小交通还要加强。”省旅游局副局长梅其洁表示,去年国内旅游达到17亿多人次,其中95%是自由行,在以自助游为主的时期,需要打通乡村的路网体系和“毛细血管”。
“一些地方‘重建轻养’意识普遍,养护资金不足,使得一些农村公路处于失养状态,‘油返砂’现象逐步加剧。”省交通厅副厅长杨细平表示,在某些地区,不少县乡公路未铺装路面或经过多年使用,坏、烂现象比较严重。
对此,省交通厅表示,将全面摸查2277个贫困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需求,科学制定3年攻坚计划,分类推进镇通贫困村公路中不能满足安全通客车要求的窄路基路公路拓宽改造,为贫困村安全通客车提供保障,并将提高贫困村新农村公路建设省级补助标准从18万元/公里至20万元/公里。
梅其洁则透露,新时期我省旅游扶贫将集中力量,开展“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旅游扶贫宣传推广与管理的网络平台”、“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一批乡村旅游线路”、“一批旅游扶贫开发产业区”、“一批旅游扶贫带头人”,争取在3—5年内打造110个3A级以上的旅游点。
农业扶贫 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育力度
目前我省欠发达地区相当比例仍在农村,通过农业扶贫,吸纳青年回归农村也成为我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思路,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处长梁友强介绍说,多年来,在同等条件下,我省一直对贫困地区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单列安排。去年安排粤东西北的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占全省总额的76%以上。
与此同时,广东还不断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去年全省新增农业龙头企业85家,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3300家,农民合作社3.71万家,家庭农场3.75万家,辐射带动450万农户共同致富。
“但山区贫困地区的土地零星分散,难以集中流转。”梁友强表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当前我省粤东西北地区开展农业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难度大,难以吸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投资落户,技术和市场信息不灵通,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对此,省农业厅下一阶段将加大对农民的培育力度,在建档立卡的70.8万贫困户中,按计划每户至少1人进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务工,并对176.5万相对贫困人员中有劳动能力者,每年给予一次产业技能培训;同时扶持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2277条相对贫困村每村建设1个百亩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或1个农民合作社。
“‘新型农民’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全能农民,还要通过推广农业规模化,让社会意识到农业致富的奔头和希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三农’,转变为新型农民。”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必良建议,应当通过鼓励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发展,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发展农业,从而加快“新型农民”群体的发展壮大。“这也需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服务水平,提供高质量种子、技术支持和农业保险,让农民种地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