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王玉山、白瑞雪、喻菲)2009年10月29日,随着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这一堪称“中国速度”的巨大跨越,与立足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的“中国道路”紧密相连。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核心技术。世界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表明,计算能力每提高一个量级,都需要体系结构的创新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天河一号”的研制中,科研人员突破了7项关键技术,采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了最佳的系统能效。这一实践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创新能力的灵魂,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获得了整体技术进步的优先权。
自主创新的力量来自伟大的精神。作为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超级计算机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研人员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成功,续写了“银河”事业新的辉煌。“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已经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竭的前进动力。
自主创新的引擎在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200多名平均年龄36岁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天河一号”的骨干。在科学的人才机制推动下,人才的智力优势和团队的整体攻关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批批极富创造力的人才,永远是我国高科技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自主创新的加速器来自开放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借鉴国际上成熟的技术、与潜在用户共同修订数据、积极推进技术民用化,“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离不开一个开放合作的环境。投入使用后,“天河一号”将为国内外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中国速度”愿为全人类的发展不断加速。
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包括超级计算机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领域里,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技术建设,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天河一号”将“落户”天津滨海新区提供超算服务
新华社天津10月29日电(记者张泽伟)记者29日从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获悉,我国刚刚研制成功的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将于2009年底至2010年在天津滨海新区安装部署,成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业务主机。
由此,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将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超算中心,跻身世界少数几个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超算中心行列。
据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局局长朱希进介绍,“天河一号”将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目前,滨海新区与国防科技大学深入开展合作,“天河一号”首批重大应用正在积极开拓和研发,包括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生物医药研究、航空航天装备研制、资源勘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金融工程数据分析、气象预报、新材料开发和设计、基础科学理论计算等方面。
朱希进说,“天河一号”适用于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其广泛应用将大大提升滨海新区高科技服务业水平。他说,天津的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得知“天河一号”将“落户”天津,都非常振奋、高兴,一些企业已经提前预订了“天河一号”的超算服务。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选址于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由国家科技部、滨海新区、国防科技大学共同投资6亿元建设,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目前,中心正在紧张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预计今年底开始投入运营,明年5月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天河一号”: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
——新华社记者对话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张育林
新华社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之际,校长张育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采访,对“天河一号”及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
今年51岁的博士生导师张育林,是“天河一号”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长。
“我们走了一条世界上全新的路子”
记者:“天河一号”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从百万亿次迈入了千万亿次。这个性能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张育林:参照2009年6月国际高性能计算机Top500组织公布的结果,“天河一号”可以排在世界第4位。当然,到11月再次排名的话,肯定还会出现别的千万亿次计算机,但“天河一号”应该还是位于世界前列的。
记者:从6月到11月只有短短5个月,又可能出现新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