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扶持
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
4月26日,在文登市工商局的引导帮助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卓达城市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企业名称正式通过省工商局核准,全省首家冠蓝名称的企业正式落户文登,为文登“蓝色产业新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只是市工商局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初,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文登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机遇面前,市工商局以支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中心,开展了“提高效能树形象,服务企业促发展”主题活动,树立服务理念,明确服务目标,丰富服务内容。今年以来,该局指导威海长江糖酒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了山东长江汇泉集团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企业集团13家,其中免冠行政区划的企业集团4家,冠省行政区划的企业集团5家,集团化成为全市企业发展的方向。
同时,他们还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商标兴市、商标强企战略,给传统工业、优势产业注入新活力。今年以来,先后指导威力工具成功申报了中国驰名商标,指导艺达绣品、双力板簧、鸿通管材等11家企业申报了山东省著名商标,申报数量之多,创历年之最。同时还发展威海市知名商标9件,建立了驰(著)名商标的后续“梯队”。
为保证全市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市工商局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方便业户办理登记、年检。对招商引资项目或市政府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推行靠前服务、跟踪服务等措施,实现登记审批事项快办快结,提高登记审批效能。年检期间,对分支机构多、地域分布广的580家企业提供了上门预约服务,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
助农护农
搭建农民致富大平台
日前,高村镇沙柳村菜农王建华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兴高采烈地对笔者说:“这小小的商标是个宝,让我们村的西红柿变成了‘金豆子’。”原来,沙柳村的西红柿口感香甜,远近闻名。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销路不畅,价格也上不去。自从该村在市工商局指导帮助下申请注册了商标,全村200亩西红柿每亩能收益4万元左右,比往年翻了一番还多。
多年来,市工商局从发展农副产品商标入手,积极引导区域内的农副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帮助农民打开市场。截至目前,共为农民提供商标咨询服务124起, “沙柳村”西红柿、“东巡”大葱、“北黄”韭菜、“鲁文”薯类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已经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目前,全市已经有农副产品商标144件,涉及水果、蔬菜、药材等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同时,为促进农企联姻、农超对接,该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会同多个部门对合同使用、管理进行事前介入、事中监督和事后跟踪。先后发放涉农合同文本500份,以订单为中心,建立“市场+订单+农户”的经营模式,拓宽了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渠道。
加强农资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保证上市农资质量,是该局开展红盾护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辖区17处工商所推广应用农资市场监管系统,并重点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水泵、水管等农资的监管,今年以来共抽检农资商品212批次,查处违法违章经营农资案件90起,上市农资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
执法维权
构筑安全消费防护网
日前,市民李先生在市区一食品经营商店中购买了一箱鲜牛奶,回家后发现有“胀袋”现象,找到食品销售商后,食品销售商根据购进食品时的“一票通”记录,马上就找到了供货商,为李先生更换了“胀袋”牛奶。“一票通”是市工商局在规范食品经营中推行的新管理措施,除了能够避免批发、零售环节重复建立进销货台账的情况,“一票通”还能清楚记录食品的来源去向,便于实现食品质量的追溯管理。
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和活跃不但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市工商局坚持把保障民生视为己任,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突出了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监管。特别在“瘦肉精”和“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该局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肉类和馒头质量监测,抽检的42个批次中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今年以来,先后抽检食品样品共计83个批次,成品油和液化气近70个批次,有力维护了消费安全。
围绕“消费与民生年”主题,该局还广泛开展消法宣传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消费维权意识。今年以来,共举办专题消费知识讲座11场次,提供咨询服务242起,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处结消费投诉354起,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