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公布资产证券化新规后的首单产品——中和农信2014年第一期公益小额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下称“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让一直备受资金困扰的公益小贷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该专项计划由中信证券和中和农信联合推出,中信证券作为计划管理人购买中和农信的公益扶贫小额贷款,并以贷款回收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
首个公益小贷产品亮相资本市场
该专项计划发行总额5亿元,发行期限为发行之日起3年以内,其中循环期2年,分配期不超过1年。
“以往每到年初备耕期,中和农信农村放款资金缺口就骤然放大,本次中和农信于年底开展证券化融资,将用于在贫困县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解决农村备耕期的农户贷款难问题。”中和农信总经理刘东文介绍称。
据了解,该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是以中和农信作为原始权益人、对18-60岁已婚女性发放的小额贷款,资产池共有122438笔小额贷款,平均单笔贷款余额4492元。
根据联合信用评级公司的评估结果,产品中优先级证券占比为86%,本金总额为4.3亿元人民币,信用等级达到了AAA;次级证券占比为14%,本金总额为0.7亿元人民币,由中和农信全额自持。
产品的现金流来源主要为小额贷款正常到期回收的本金和利息、催收逾期的贷款本息和罚息以及专项计划的合格投资收入。现金流在扣除税金及其他交易费用后,将首先用于支付优先级证券的预期收益及优先级证券本金,剩余回收款将分配给次级投资人。
据中信证券介绍,为保证资产池规模的稳定,弥补由于农户还款导致的资产池本金的自然减少,中信证券和中和农信确定了每天循环购买机制,并针对此联合开发了专项计划管理系统,为各相关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有一整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我们采取了很多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做法,包括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包括选什么样的人做信贷员、怎么管理信贷员,我们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刘东文说,我们给所有用户都买了保险,如果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天灾人祸丧失了还款能力,我们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
资产证券化成融资新模式
公益小额信贷作为农村金融扶贫的有效手段之一,虽然受到各级政府以及客户的认可,但要想扩大规模,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向记者表示,草根经济体之所以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因为传统金融体系的结构层次、技术产品结构、监管体制结构三者失衡。
农村资金缺口大,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多数都在城市,在县、社区、乡村的很少。银行的技术是靠抵质押,抵押物、第三方担保,而微企业、个体户、自业者、农民并不具备这些。
在监管方面,要给大量的底层客户服务,就要有底层的机构和人员,现场调查是需要走街串巷的。种种因素限制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难以覆盖到乡村、农户。
目前,我国公益小额贷款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商业资金入股和银行贷款。由于国内的企业和公众对于捐赠资金用于小额信贷扶贫的模式尚不十分认可,因此靠捐赠资金来扩大公益小贷的规模非常困难。而商业资本追求的目标与公益小贷机构的目标发生冲突又是商业资金入股遇到的最大问题。
在融资难问题上,刘东文有深刻的体会:“对于中和农信来说,我们的总资产现在已经超过18亿,但是我们能够拿给银行作质押、抵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为我们90%的资产是我们对农户的债权。”
此次中和农信借助资本市场,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自身存量资产,扩大规模。“如果这5个亿发行很成功,运行很好,能得到社会、更多投资者的认可,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模式继续下去融到更多的资金。”刘东文对记者说。
专项计划管理人、中信证券投资银行高级经理赖嘉凌对记者表示,如果有其他机构能够向中和农信一样有一个能够获得我们认可的风险管理模式,并能确保投资时不会出现兑付风险,中信证券也非常有意愿去参与到更广阔的公益小贷证券化的舞台上。
另外,据赖嘉凌透露,中信证券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未来可能会考虑寻找其他小额贷款公司、P2P等机构的一些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