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残渣、工业电池、电镀厂污泥、石化废料……对垃圾中最敏感,而且有毒有害的危险废物,人们往往闻之色变,如何妥善处置杜绝“漏网之鱼”?
笔者近日从省环保厅了解到,广东“十三五”期间将加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同时,全面推行危险废物转移运输全过程GPS跟踪监控,推动实施电子联单,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省危险废物产生、转移、经营、处理处置的全过程电子化管理。
作为广东省首家,也是全省处理种类最多(45种)的危废处理基地,位于惠州的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近年通过信息化、电子化手段,建立起全链条的监管追溯体系,该中心的服务范围除了周边的大型石化企业,还覆盖佛山、中山、江门、东莞等13个地级市,年处理能力9.3万吨。
废物进场要过三关
庞大的暂存仓库中,分门别类设置成4000多格,上面放满了不同颜色的圆桶或方形的容器,并贴好标签,一切安置得井然有序。
“这其实是我们暂存危废品的物流仓库,不同类别的危废用哪种材质、颜色的容器存储都有讲究,并进行了编码。”负责运营该危废处理示范中心的惠州东江威立雅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勇告诉笔者。
事实上,这些危废品进场前,已经历了多重把关。首先从客户申报要处理废物起,危废处理中心即要求客户拍照并上传,结合照片和派人到场查看、取样等方式,危废品在运出前就做好源头分类并用不同颜色、材质容器装起。
送到危废处理中心后,危废品不能马上进场,需取样送到中心的检测实验室确认,实验室内配备了15种大型精密测试仪器,除了承担废物进场外,还承担工艺控制、环境监测等三方面六大类100多项测试任务。
通过检测后,客户与处理中心签署预接收确认书,废物进入仓库分类暂存,在签署危废转移联单后,再开始分类处理处置。“这个过程做到了全程留痕。我们除了给每桶危废建立了独立ID,还贴有腐蚀性、毒性和易燃性等危险特性的标签。”高勇说。目前,中心已建立了从废物调查、取样化验、合同签订、废物转移,到最终接收处置一整套规范化操作流程,采用国际先进的废物管理软件系统。
更为先进的是,仓库还即将建立3D立体建模,每一个格子放置了哪样废物,移动的路径轨迹怎样都实时精准识别,万一出现意外,可实施精准排险。
焚烧排放数据实时上网
分类处理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手段。作为有害性更强的危险废物,自然更需要分类处理处置。据介绍,在暂时仓库的危险废物中,涂料、蒸馏残渣、有机树脂、有机溶剂等固液体废物,最终将运送到焚烧炉。
笔者随后来到处理中心焚烧炉的中央控制室。隔着密封玻璃,有控制员24小时值班,通过电脑系统监控焚烧处理的全过程,并调整挖臂的位置,使进炉焚烧的废物较为均匀分布。
据专家估算,如果垃圾没有在1100℃以上停留2秒以上,难以彻底分解二英。“我们中心的焚烧炉,结合热解气化焚烧炉和回转窑焚烧炉两种技术的优势,燃烧温度最高可达1200℃,烟气燃烧停留时间大于两秒,可充分分解各种有害物质。”高勇说。
在焚烧炉烟囱大概1/3高处,在线烟气监测系统随时监控着烟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氯化氢等浓度,并在中控室实时显示的同时,也联网同步发送到市环保部门便于监督管理。危废中心还在山脚下入口处设置电子公告牌,向公众公开实时监测数据。
网格化填埋废物可溯源
对于部分不适合焚烧处置的危险废物,例如来自电镀、农药、炼化生产的污泥,以及工业电池、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则需要填埋处理。
填埋区的现场负责人崔新坡表示,填埋处置的原理跟人们日常把垃圾丢在垃圾袋里差不多。“整个填埋区相当于垃圾桶,我们在上面铺的膜相当于垃圾袋。不同的是这种‘垃圾袋’有1米厚,确保把危废和外界隔绝。”据介绍,这个‘垃圾袋’共有8层,包括碎石层、由多种复合土工膜和膨润土垫组成的双层复合防渗系统,地下水收集和排水系统等。
膨润土遇水会膨胀至少10倍,而下方的黏土层防渗系数强度可达到上百年滴水不透。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填埋作业都采用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的废物来自哪里全部都有记录,使得废物填埋后仍可以溯源。
据省环保厅介绍,广东在危废处理能力方面不断拓展,除了在“十五”期间建起的这座省危废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之外,“十二五”期间又新增广州固废处理处置中心、粤北韶关危废处理处置中心及肇庆等危废综合利用处理处置项目。“十三五”将加快推进茂名和江门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扩建广州、惠州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设施,并鼓励有条件的市建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省危废处理示范中心的安全监管经验,将推广到全省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