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1:“各地移民将在石库门里荟萃了习俗,博采众长,但还未凝炼出一种新民俗。”
提示2:“为了一小片新天地,几乎拆光了整个太平桥地区。这种改造的成本太高了。”
一个独院式居住样本:石库门原貌
“这一片房子原来都是我们家的。”站在自家旧宅的三层晒台上俯瞰,王庭栋在那一刻恍若这片老式石库门的主人,像80多年前他的祖父一样。
被四周的高楼包裹其中,这一小片残存的坡屋顶大小样式不拘一格,仍呈现石库门里弄特有的鱼骨状序列,连绵起伏,可以想象当日铺陈开来的景象。如王安忆所描述的:“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种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上面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
这栋房子位于济南路185弄景安里18号,王庭栋生于斯长于斯已经70年了。站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到18号的不同,宽度几乎是对面三栋房子的总和。王庭栋手一挥:“景安里18号到24号都是我祖父造的,占整个景安里的半壁江山,另一半属于来自绍兴的‘梅干菜大王’高家所有。18号自家住,几乎是其他房子的三倍大。”
屋顶的风扇不停歇地摇着,几乎占整面墙的落地长窗下,曾经的“上客堂”宽敞明亮,红木桌椅、钢琴、关公造像,可想象早期独院式居住的石库门生活的模样。发丝梳得根根分明,王庭栋神色骄傲地端坐在祖上的家业中。
王庭栋告诉本刊记者,他并没有见过祖父,他1939年出生时,祖父王智荣已经过世3年了。他听父亲说,祖父11岁就去当船工,后来不堪其苦从宁波逃到上海,从小工匠一点一滴做起,后来开了营造厂。“这营造厂应该有相当规模,建了很多工程,包括为当时的上海第二大商人刘鸿生建了招商码头。”王智荣最大的成就不是这些工程,而是终于在52岁得了个独养儿子,就是王庭栋的父亲。为了这个儿子,王智荣决定买下位于法租界的济南路地块,为自己家建房,其后又在附近和宁波同乡合资建了光裕里。“祖父在宁波乡下也同时买下100亩地,建的房子和上海一式一样,那是留给女儿们的,上海的房子都给儿孙”。
王庭栋记得,“文革”前老房子门楣上还有“1923”字样,那是房子建成的年份。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江浙一带的难民大量涌入上海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局面,房地产商们于是发展出了石库门这一新的既节省地皮,又具有多种居住功能的建筑类型。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石库门建造最火热的时期。当年在上海地产业最有影响的英国商人史密斯说:“我的职务是在最短期内致富,把土地租给中国人,或是造房子租给中国人,以取得30%到40%的利润。”王智荣的资本没那么大,而投资的想法也更传统些。王庭栋说,年迈的祖父对新娶的儿媳说,“生五个孩子,光收房租也够他们用了”。儿媳后来果然生了五个,王庭栋是长孙,但祖父都没有见到。而他留下的景安里七栋房子,也在解放后充公了,后来只归还了自家居住的18号。
这栋老宅的传统痕迹大多已在“破四旧”时缺失,包括石库门最具标志性的石质门头纹饰。营造商王智荣不愿假手他人,自己充当了房子的设计师。这栋房子属于老式石库门住宅,三间两厢房。整座住宅前后各有出入口,来客一般走后门,前面的黑漆大门一般是不开的,只在重要客人或谈生意时打开。前立面由天井围墙、厢房山墙组成,正中即为“石库门”,以石料作门框,配以黑漆厚木门扇;后围墙与前围墙大致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细节上也不马虎,用了混凝土外墙,当时的混凝土还是天价。一进门是一个横长的天井,两侧是左右厢房,正对面是长窗落地的客堂间。王庭栋说,楼下的大客堂为会客、宴请之处,原来摆着八仙桌、太师椅,正中是“福禄寿”画像和“存德堂”牌匾。还有间小客堂,为招待乡下亲戚或低身份客人的。两侧为次间,给祖父的自备车夫等男佣人居住。
王庭栋告诉本刊记者,祖父生前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坐上黄包车去福州路一家茶馆谈生意,一直到他70岁左右迷上了跑狗。后面有通往二层楼的木扶梯,再往后是后天井,其进深仅及前天井的一半,有水井一口。后天井后面为单层斜坡的附屋,作厨房、杂屋和储藏室。二楼的格局与一楼类似,只不过这里的客堂和厢房供家人起居使用,更为私密。二楼的西厢房居住最好,因为窗子朝东,光线更好。一开始这房子是祖父的卧室,但后来父亲结婚后,祖父就搬到了东厢房,把这最好的房间给儿子媳妇住,“因为他着急抱孙子。还为此配了专门服侍母亲的‘房间姨娘’。”与当时一般人家的两层石库门不同,王家的石库门是三层的,三层客房给客人居住。最上层是两间晒台,一半露天,一半有顶可防下雨,后来祖父把内晒台改了娱乐室,打乒乓球。祖父过世后,这间娱乐室成了第一间出租的房子,那还是在抗战时期。
同济大学罗小未教授认为,石库门弄堂建筑中这种不中不西、半中半西、又中又西的不纯性,存在于上海近代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上。正是这样一种特有的中西合璧,形成了上海包括弄堂在内又不止于弄堂的上海近代建筑的最大最重要的特征。这种中西合璧不仅表现在建筑形态上,更表现在石库门里的居住方式上,既长幼有序,尊卑之别,又不失实用和舒适。
营造商王智荣家的旧时石库门的旧式牌楼、黑漆大门、黄铜门环、传统砖雕青瓦门楣以及前后楼和正厢房的尊卑秩序,仍隐含着早期乡村移民的地主式理想。但一些现代设施的缺失,也为生活带来不便。这与来自宁波乡下的王智荣的生活习惯有关,“祖父思想守旧,坐黄包车,住石库门,与外公坐小汽车、住花园洋房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连照片都不让照,现在留下的只有画像。”王庭栋说,祖父也不能接受新式马桶,一直用“坐箱马桶”。直到80年代才改装了。